close

離開媽祖廟,沿民生路向北行經中港市場,再經過「南龍區漁會」後,一定會發現一棟非常特殊的土黃色二層樓洋房,這就市民生路60號「郭鎰順商號」。儘管整棟建築滿佈歲月的痕跡,有些雕飾早已剝落,依然展現其雄偉特有的建築特色,訴說著當年主人的風光。


    郭家先人來自何處,其子孫所知有限。至於「郭鎰順」並非人名,而是商號名。乃竹南信用合作社前總經理郭坤芳先生的父親郭緣溪,與其兄郭緣清二人共同經營金銀紙生意所創的商號。


中港因金銀紙加工業而聞名,日據時代,凡得以經營金銀紙業者,皆為富商地主。據說:今中正路以北至博愛街,大營路以西至龍山路一帶,除部分公共設施外,大多為郭家產業,當時均租予佃農耕種,一年租糧約有四萬斤。耕者有其田政策實施後,雖配領一些股票,然而整個家業卻因此而中落。


    據郭緣清之二子,郭坤榮先生回憶說:民國二十四年地震前後,其家業正為興旺,地震後其父親特別自臺北聘請日本工程師設計建築新洋樓。他說:當時日本政府對於房子的建造,不只是核發建築執照而已。整個建築施工過程,當時「竹南郡役所勤業課」必定每天派員監督,監督人員未到,絕對不可能施工,監督人員對於施工品質要求巨細靡遺,非常仔細。


他說:這是中港第一棟鋼筋建築物。當時,他十來歲,每天都跟著工人東摸西摸。他還記得:正面山牆上的雕飾,即在現在的騎樓下,由三、四個工人跟著設計師,一次又一次地雕模灌漿,不合意及拋棄,前後將近二個月才完成的。當時也聘有木工師傅,當場設計雕飾所有家具級裝橫,其家中之太師椅,即為當時泉州師父一刀一斧的作品。


    基本上「郭鎰順」的建築風格,係採用一六○○~一七五○年盛行於西方,雄、不規則的「巴洛克式」建築風格。如正面女兒牆上的花草變形圖,以及漩渦紋的裝飾風格,均屬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築語彙。尤其是正面三角形的山牆,拱型的川護,更有如依「巴洛克式」風格建築而城的羅馬「聖彼得教堂」的正面的縮影。


    不過,一如台灣其他地區的商號,博彩眾家建築風格仍為「郭鎰順」的建築風格特徵。山牆二側的原型裝飾(左邊已脫落),是日本人的家族圖騰紋飾:「郭鎰順」商號本身則是來自我國的牌匾;而「亭仔腳」又是地屬亞熱帶台灣特有的建築設計。如是融合各地風格,配合地方上需要的建築特色,正是海島台灣活力與開放性的展現。


    中港現在的迎薰路與民生路上,還存有許許多多與「郭鎰順」同期,而建築技術相類似的洋樓建築物。但在欠缺文化保存意識,子孫不重視的情況下,不是任其荒廢,即是加以改建。若不善加保存,「郭鎰順」商號似乎也無法避免此一命運。


    較之「郭鎰順」的陽剛、粗獷的建築,「郭鎰順」對面的華南銀行、頭份分行前襄理「銀行木」陳木的家,並展現出柔美流暢的西洋建築之美。


    陳木生於民國元年,其先人從事屠宰業。其本人於日據時代高等科畢業後,進入今竹南農會前身「中港信用購買販賣利用組合」服務。光復後,進入華南銀行頭份分行任職,至襄理退休,為人誠實謙沖,鄰里稱之「銀行木」


    陳家也是建於民國二十四年大地震之後,其材料採鋼筋混泥土,其特色亦隨當時潮流採行西洋風格,儘管內部格局業已全部改建,不復舊觀,但正面二樓山牆上,柔美雕飾的柱形設計,在現代仍相當具有美感藝術的。


    只是,一如中港的歷史,以及諸多中港舊宅的命運一樣,陳家當年屋內的諸多陳設,已因人為因素而流失將盡。陳木的二公子,現任竹南郵局副局長陳培煌先生說:「可嘆以前不懂珍惜祖先遺物,丟的丟,賣的賣」。現在,陳家先人舊物,只剩八腳眠床、清仿大明宣德檀香爐,以及日據時洗澡用的木桶,分別收藏於陳木子女處。


    民生路上的陳家建築依然呈現當年的風華,中港海邊的落日黃昏依然燦美如昨,期待中港的朝陽也會一樣的耀眼。


 

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陳漢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