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中記載:「子不語怪力亂神」,孔子自己則說「未知生,焉知死」,「敬鬼神而遠之」。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中國,與外國人比較,基本上對宗教相對下是比較不熱情或激情的。


不過,孔子並沒有反對祭祀,甚至可說非常重視。從論語「入太廟每事問」,「祭之以禮」,子貢想要廢除祭祀的餼羊,孔子還說:「賜也,爾愛其羊,我愛其禮」。因此雖然他不愛談論神怪的事,但仍認為:「如祭神,祭神如神在」,簡單說,就是如果真的要祭神,就要真心誠意,不能馬虎隨便。


自有人類來,無論文明如何演進,當人類面對變化無常的世事,不可如之何的自然,尤其是在面對生、老、病、死的無能與無奈,總是無法令人灑脫以對,宗教的思想與行為因此而產生。


不同的族群,不同的思維與認知,產生不同的宗教觀,於是形成各民族特有的文化色彩。金銀紙文化,正是漢民族面對死生大事,所形成的宗教觀的產物,一如基督教的十字架、密宗的天珠、法輪


其實祭祀一直存在世界各民族中,這是民族學很重要的課題,只是各自發展出不同的儀式習慣而已。也就是說,人類因為面對「不可知」,於是創造了宗教,也形成各民族的文化特色,金銀紙就是漢民族面對「不可知」,發展出來的文化特色。


至於我國為什麼會發展燒「金銀紙」的文化?民間傳說是東漢蔡倫雖然發明了紙,但卻沒人要買,於是就詐死,由他的妻子為他燒紙錢,七天之後他又復活了,消息傳出之後,大家奔相走告,於是開始燒銀紙。其實最後蔡倫還是壽終正寢而歸西方極樂世界,證明燒紙錢是不可能讓人起死回生,一個沒有效用的商品,如果我們祖先會因而沿用下來,那麼我們祖先就是大笨蛋了


就史料記載,關於金銀紙文化的起源,都只是片語隻字的記載。如唐「文宗備問」記載「南齊廢帝東昏侯,好鬼神之術,剪紙為錢,以代束帛,至唐盛行其事」,認為紙錢始於南齊。唐德宗時封演的【封氏見聞記】中,「古者享祀鬼神,有圭幣帛,事畢則埋之後代既寶錢貨,遂以錢送死漢書稱盜孝文園瘞錢是也。率易從簡,更用紙錢,紙乃後代蔡倫所造,其紙錢,魏晉以來始有其事。…古埋帛,今紙錢則皆燒之,所以示不知神之所為」,以為始自魏晉。【唐書王璵傳】中「漢以來葬者皆有瘞錢,後世里俗稍以紙寓錢,為事鬼」。


從近幾十年來中國大陸出土的史前遺址,發現許多疑似部落的祭壇處,都有火化的獸骨,以及被人為敲碎的玉器。在民間也有童男童女獻祭河伯的鄉野故事。這是不是在意謂:遠古的先民,以祭品的毀壞,視為對鬼神的真正呈獻?


同時許多春秋時代的出土文物,有以鉛質為銀,銅質為金仿製的「布」幣,另有一九七二年出土,西漢初年軑 侯朱倉 夫人的墓中,有以黏土仿製「半兩」幣與「金版」幣的「金錢」顯現以仿製幣帛,獻祭往生者的觀念自古有之,而且黃者為金,白者為銀的概念也已經存在


據此,應該可以大膽的推論:金銀紙文化是此一觀念與行為的延續,只是在紙張發明之後,因為紙張的使用較黏土方便。特別是魏晉南北朝末,長年的爭戰破壞,社會經濟蕭條,由上而下都信好鬼神,但生活尚且無力,因此祭祀大事因而以紙代之,於是形成了質材上的改革,應該是可以大膽去推定的


至於這改革始於何人,仍待進一步的資料佐證。亦即以蔡倫發明紙,而尊蔡倫為金銀紙業的祖師,絕屬合理,但絕不能認為金銀紙文化或金銀紙就是蔡倫所創造的。


在這裡要留意的是,古時金銀的使用應該是不分的。從春秋時代鉛質為銀,銅質為金的仿幣開始,以至隋唐以來許多筆記與志怪小說的描述,如【冥報記】中,「鬼所用物皆與人異,唯黃金與絹為得通用,然亦不如假者。以黃色塗大錫作金,以紙為絹帛最為貴上」。


此外,宋朝陶穀【清異錄】記載「顯德六年,宗慶陵攢土,發引之日,百司設祭于道。翰林院楮泉,大若盞口,予令雕印字文,文之黃者曰泉臺上寶,白曰冥游亞寶。」在在都顯現金銀的使用,早期是沒有神界鬼域之別,今日金銀分途使用的規制,是日後慢慢演化而成的。至於金銀何時開始分途使用,則有待更進一步查考。


所以,金銀紙文化其實是延續仿製幣帛,獻祭往生者的觀念與行為。因紙張發明,質材使用方便,在沿襲舊制之後,再依現實世界的生活模式,想像超自然的未可知世界的生活型態,由簡而繁創造出來的,甚至可以反應社會的發展。初時金銀使用不分,爾後再衍生出式樣豐富的金銀紙文化,成為漢民族的常民文化特色,並慢慢演變成以金拜神,以銀祭鬼的現今規制。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陳漢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