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開紙」就是將買進的原紙,依成品的需要,約裁斬為成品的一、二或四倍,以利各部門加工工作的進行。這是「頭手」師傅的工作,一個頭手師傅的養成,從磨刀開始,一般必需要三至五年才能出師。只看他在紙上摺痕做好記號,磨刀石上磨畫二下刀刃,一手穩穩將刀架壓在原紙的記號上,另一手輕輕握緊木槌,眼睛注視刀背;然後電光火石,槌起刀落,瞬間就將原紙裁斬開來;接著用木槌邊輕巧地敲擊刀側,敲起崁入砧板的刀刃,輕重緩急,恰到好處,真是教人嘆賞。這身手固然講究力氣,但是持刀的穩定性,以及一氣呵成,一槌到底,不拖泥帶水的勁道最為要緊。否則歪斜脫刀,報銷一疊紙料事小,極可能因此而有人受傷,特別是自己,是極危險而吃重的工作。所以,金銀紙普遍機械化的部門,就是從斬紙開始,因此原稱為「斬紙」的工作,也改稱為「裁紙」。如今,當年開紙師傅身影漸次老邁凋零,雖然技藝仍在,身手卻已不再俐落。


 


割箔仔」是撕割箔紙的工作,因為箔紙昂貴,所以此部份工作幾乎由紙店老闆親自操刀。傳統以手工打造而成的箔紙,五十張為一疊。因為薄而易破,所以雖名為割箔仔,實際上是取適量的厚度,一手以竹尺緊壓箔紙,一手依需要的尺寸慢慢撕開。如今鋁箔都是成卷進口,裱貼時直接以機器切割,錫箔則仍由手工撕割。


 


取清仔」,就是製造金銀紙工作所需要的刷子。金銀紙工作所需要的刷子,分別是裱貼及擦塗金藥二種。傳統上都用俗稱「破布子」樹的乾樹皮,俗稱「破布子皮」製成的。裱貼用的刷毛要敲槌刷整較細,擦漆用的一般較粗,擦漆大百壽金及頂極天金的刷子則較細。刷子尺寸依箔紙尺寸而定,通常裱貼刷子由老闆代勞,費時約需一至二小時;今人工擦塗的金藥刷子均以海棉替代,裱貼刷子仍用樹皮刷子。


 


刮箔仔」是將撕割好的箔紙疊刮鬆開來,這是裱貼金銀紙的準備工作,是屬於褙紙者的工作。箔紙因製作過程及撕割時緊壓的關係,為求裱貼工作順利進行,裱貼之前,一定要將薄薄的箔紙刮鬆,這是非常具有技巧性的工作。用一個硬幣,隔著一張透明玻璃紙,對著一疊箔紙,以同一方向,恰到好處的力道在箔紙上迅速刮動;邊刮邊順勢移動玻璃紙,直到刮鬆箔紙為止,再逆向將箔紙約略收齊。此一工作需要一段時間練習,熟練者可用指甲替代硬幣。


攪糊仔」就是製造表貼箔紙用漿糊。早年是用傳自大陸,俗稱「海菜」的一種海中植物,以水煎煮而成的,後來都是以太白粉加熱開水自行調製的。為避免因久放生水失去黏性,經常會加入少許的強鹼性蘇打水。太白粉因此於本地又有「糊仔粉」之稱。


 


褙紙」就是裱貼箔紙的工作,因為箔紙非常的薄,無法以直接黏貼方式進行,必需以漿糊刷在箔紙上方式進行。過程是將刷子輕沾漿糊,輕輕沾黏一張箔紙,接著迅速將箔紙刷黏在紙背,再蓋下一張紙。因漿糊刷在箔紙上,箔紙自然裱貼在上面張的正面。所以褙紙工作的進行,通常是取一疊紙料,將紙的正面朝下放置,左上角通常壓一磚塊,以左手將紙斜斜壓在左上方,先放下一張紙後,再用刷子沾漿糊,點黏一張箔仔,貼刷在適當的位置上,再放下一張紙,再貼刷一張箔仔,然後反覆重複這些動作。同時,為了讓下紙的工作順利進行,左食指經常會戴一橡膠製的指套,俗稱為「手抓仔」。裱貼時,師傅級一心多用,點沾箔紙、刷貼箔紙及下紙,一氣呵成,迅速確實的身手,最是令人驚嘆的


至於,裱貼大百壽金、天公金等面仔紙,七寸寬八寸七長的錫箔紙,其裱貼原理雖然相同,但因箔紙過大,裱貼時必需左手輕按箔紙下方,先刷黏上半部後,再刷黏下半部。下紙之後,必需以左手在紙上稍作來回輕撫,協助箔紙確實裱貼。這是最高段的褙紙功夫,此一功夫如今幾成絕響,金銀紙業界只剩「金藥龍」之妻,十九年次的「黃林招治」女士,擁有此一令人贊嘆的身手。


因為箔紙成本高,更是神界鬼域金錢的象徵,箔紙裱貼的好壞,於是成了金銀紙品質好壞的標的。因此褙紙師傅的養成最不容易,工資也最好,尤其是裱貼如大百壽金與天公金等類的金紙。今天鋁箔完全由機器代為裱貼,而錫箔仍由人工裱貼。


 


披紙」就是將裱貼好的紙以陽光晾乾,以免進行下面加工時箔紙脫落。於是,晒紙的景況如同晒稻穀般的豐收意涵。可以想像大街小巷,處處是滿足祥和,安居樂業的氣象,在當年中港地區的柔柔陽光下洋溢著。尤其是晾晒大百壽金、頂極天金時,必需一角穿洞以繩子固定,再以雙手技巧地攤開如同花朵一般,一朵朵,一排排,在陽光下盛開。如今機器幾乎可以代替一切,紙花的攤開,也僅餘「黃林招治」孤寂的身影。


 


漆紙」就是在箔紙上擦漆金藥,銀紙因此也成了金紙。今鋁箔完全由機器,先行成卷染印成金黃色,再以機器直接裱貼,邊緣齊整;錫箔仍由人工擦漆,早期以樹皮刷子,如今都以海棉刷子,邊緣不齊整。漆紙較不具技術性,幾乎是人人都能做的工作,但是熟練者的技術,可就令人驚嘆。不但速度令人目不暇給,眼花撩亂,更不可思議的,是在快速的漆紙過程中,既使漏漆一張便會立即停手,找出而補漆。漆紙之後,也要將紙晾乾。


但是早期以樹皮刷子,擦漆大百壽金與頂極天金,為求表製造者與使用者的虔敬,黃林招治說:「擦漆金藥時,要慢慢將顏色擦漆均勻,不能太快」,這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勝任的。


 


 


頓紙」就是在金銀紙上蓋印,通常是一般壽金的腹內紙、更衣、補運錢等各紙錢;至於大面積或面仔紙的紅印,大部分是以類似版畫的方式刷印。這也是較具技巧性的工作,生手再小心也會蓋歪,熟練者不但速度快,再不留神也會蓋得八九不離十。至於刷印,因需一次次上色,一張張刷印,又要講求速度,所以更加具有技術性。如今「頓紙」幾乎都由機器輪軸模印,印章也是機器刻的橡膠印版,甚至開發鐵版,當年的木板雕印,於是成為民俗愛好者收藏的對象。


 


算張」是算足每一只金紙的張數。早期為表示對神明的誠信與敬重,製作壽金、大百壽金與頂極天金時,都要仔細算清楚每一只的張數,不可馬虎,如今只剩大百壽金與頂極天金還需算張。算張時,取一疊紙料,正面向上放置,由右向左略為翻折,左手手掌稍為壓住翻折處,以右手拇指指甲或銅幣,輕輕刮數紙張,每五張或十張一數,數足張數時便摺一小角。早期於「擲栓仔」後翻平,今則是在綑綁時翻平。壽金為九十九張,大百壽金與頂極天金則各有十九張與二十四張,加蓋面仔紙,便成每只一百張、二十張及二十五張。因此工作中,必需目不轉睛,心無旁騖,工作雖不難,但為求慎重與速度,通常都由二手師傅或特定師傅執行。試想曾經多少的壽金?多少的天公金?消磨多少的晨昏與歲月?


 


蓋面仔」就是鋪蓋面仔紙於每一只腹內紙之上的工作。普通的金銀紙,都是於綑綁時,邊鋪蓋邊綑綁,唯獨壽金、大百壽金與頂極天金,則必需事先一只只的鋪蓋好面仔紙。枋棚架上,一疊算好張數的壽金紙,右邊擺放面仔紙。工作時,以左手翻平摺角,右手取一張面仔紙蓋放於上,左手迅速將角摺好,然後順勢以左手將一只的份數,取向左邊而覆蓋於工作檯上。若是師傅級的身手,只見整個過程中,手影晃動,如行雲流水般,流暢飄逸,令人嘆賞不已。蓋面仔後,整理整齊,又會在紅印內的左下角或右下角,以鐵鑽鑽一個洞,以為「擲栓仔」之用。


 


搓栓仔」是要製作一頭尖尖,一頭皺卷的「栓仔」。栓仔是製作壽金類層級以上的金紙特有的配件,已不復存在。栓仔是由毛邊紙裁成長約一寸半,一頭約一寸寬,一頭約半公分寬的等腰梯形紙張,成疊置放於紅磚的長窄邊上,一手以拇指與食指送紙,一手掌心戴著橡膠皮,對著窄邊的一頭,一張張搓成的,稱為「搓栓仔」。熟手可是雙手協調,不需眼看,便能頗具節奏,巧勁來回搓動,瞬間工作檯上,便會滿是一粒粒的栓仔,如斷線珍珠一般。生手眼睛張著再大,用再大的力氣,就是搓不成。所以,搓栓仔應該是傳統金銀紙技藝中,最具纖柔律動之美的技術。如今,則只留「白髮宮娥說當年」,壽金等不再使用栓仔,搓栓仔的身手,已漸漸湮沒在蒼蒼白髮之後。


 


擲栓仔」雖名為「擲」,實際上是用輕插而略帶搓鑽的方式,將搓好的栓仔,插鑽在事先鑽的洞孔裡。因為早期壽金類階層以上的金紙,紙質較薄而細致,以及為表對較高階層神祇的尊敬,只以鹹草綑綁整支金紙,每小只特別不以鹹草綁綑,而以栓仔插鑽固定區隔。這是極具細心與巧勁的,是師傅級的工作。只見師傅右手拿起栓仔,不假思索,手起栓仔落,將栓尖瞬間插鑽進孔;左手同時將原先摺角翻平,並立即將該只翻蓋在左邊工作檯上。有如針灸名醫下針,手起手落,分寸拿捏,乾淨俐落,恰到好處,叫人驚佩。如今,不是以鹹草綑綁,便是以紅紙條圈黏,「擲栓仔」早已成絕響。


 


攄紙」就是磨紙的工作。原紙的邊緣都是粗糙的,要製成成品前要將它四邊修磨光平。磨紙是在銀紙褙紙晾乾之後,金紙則在頓紙之後。將紙料一疊疊地橫放在磨紙的工作檯上,以二根約二寸見方的方形木條、二個長方形木框及數根鐵條棒固定。先以約二尺長的鐵板鋸,左右來回將最粗糙的表層去除。二以釘滿約一寸長鐵釘,約 二十公分 長, 十二公分 寬, 二公分 厚的木磨板,左右來回修磨。三、四則是分別以釘打粗、細不同洞孔的鐵皮,釘在木板上的磨板,上下修磨,磨板多由磨紙師傅自製,後有葉文俊製作販售。最後必要時再以海邊的浮石,做更細緻的修磨。


整個過程不但辛苦,換面時修磨的工夫則更具技巧性。只見師傅將固定的木條,東挪一下,西挪一下,然後說時遲那時快,十尺長的紙料,瞬間就完整地翻了身。如果工夫不到家,十尺長的紙料在翻身時,一定會散成一團。「攄紙間」的空間是獨立的而密閉的,不論寒暑,為了不使修磨下來的紙棉四處飛散,工作時要儘量緊閉門戶,所以是金銀紙最辛苦的工作,負責此一部門的師傅通稱為「二手」師傅。今天不但有磨紙機可代勞,甚至直接以機器裁刀將紙邊裁平,磨紙技術凋零是必然的趨勢。


蕊熄仔」三字是取閩南語發音相近者,字面無義。其工作是依成品厚度的需要,以竹尺一疊一疊丈量紙料的厚薄,然後一疊疊分開放置,如同計算金錢十萬元一疊相同,以符消費者的需求,這工作大多是老闆負責的。


 


斬只仔」依然是頭手師傅的工作,是將前項一疊疊的紙料裁斬成成品的規格,好用來綑綁製成成品,早已以機器代勞。


 


斬草」就是依金銀紙成品大小所需,準備綁金銀紙用的草料。因為有時以開紙的方式切斬,有時用類似中藥行切人參的切草刀切割,因此有稱為「切草」。這些草料是俗稱「鹹草」,產自苗栗縣苑裡鎮的藺草,通常每小綑直徑約二寸半,約每十二綑為一中綑,約每八中綑為一大綑,重約一百來斤,當時都由「豐泰行」葉維芹葉維南兄弟經銷。一般草頭與草尾用於綁每一小只,中間部分用於綁綑整支金銀紙。裁切之後,使用之前都必需浸泡以增加其韌性,再適度陰乾。


 


綁只仔」就是將紙料,以鹹草綑綁為成品。不過,有些為圖方便的製造商,或是沒有傳統製造技術背景,晚近以機器生產新興的製造商,則會以橡皮筋綑綁。「綁只仔」是總稱,其實細分為「綁只仔」與「綑只仔」,這是目前尚未以機器取代的工作。「綁只仔」是指綁成成品的每一小只,「綑只仔」就是將每一小只綑成成品。「綁只仔」綁法較簡單,只是草頭兩相交插而已,待要綑成成品時,才較精細打上活結。但因綁只仔時,要儘量均分每小只的厚薄,在講求速度的同時,其實相當具有技術性。師傅級隨手一捏,厚薄就是相差不多,而且每只綑綁處又幾乎是一直線;邊聊天邊做,既快且準,如果又有子女幫忙綑只仔,一天一千支以上是尋常的。於民國六十年前後,一天收入就是一百元。至於大百壽金與頂極天金,則是三折後,以紅紙條圈黏;庫錢有的則是以面仔紙包裹壽金腹內紙後,再以紅紙條圈黏。


 


打印」與「入籠」,這是二件事,打印在成品的側邊蓋印,藉以分別不同種類的金銀紙,不過有時打印會在綁只仔之前進行。打印後,因金銀紙便已完成了,於是邊打印邊打包。因為過去都以竹籠打包,所以稱為「入籠」;今雖都以牛皮紙袋或紙箱取代,除有稱為「裝箱」外,大多仍沿用「入籠」一詞。打印是二手師傅的工作,印章是金銀紙的衣裝,打印需快且正,看似簡單,事實是二手工細膩的工夫。


 


機器製作


今天市面上的金銀紙,幾乎都是利用機器輪軸運轉,結合褙紙、漆紙、頓紙與披紙的功能所生產的。機器代工,是當年為應付供不應求的外銷市場所開發的。原用於面仔紙的印製,後來才漸漸改進,成為今日近乎全能的金銀紙製造機,傳統的材料與工具形制,也為此而改變。於是,原本平版的原紙、箔紙、印章等都改為輪軸滾筒。


金銀紙的製造機器,其基本的配備是製作銀紙所需的架放原紙、箔紙與沾粘漿糊版模的輪軸,切割箔紙與原紙的刀具,以及漿糊槽、烘乾平板及一鐵架籃。機器啟動後,必需先慢慢調整讓箔紙與漿糊沾粘處完全重疊,才可以正式上機製作。這時原紙經過已沾粘漿糊的輪軸,箔紙經自動切割後,準確貼粘在沾漿糊處;接著經過熱平板烘乾後,切割刀依事先調整好的寬度,規律地自動切割半成品,使之落入鐵架籃裡。最後才由人力將之整理整齊成疊,送去修邊及裁切為成品所需的規格,再經過人工綑綁就是銀紙的成品了。若是製作仿錫箔的銀紙,則不需使用箔紙切割刀,而漿糊槽改為銀漿槽。


如果是製作金紙,則是增加漆紙模版與印章模版,以及金藥槽與紅藥槽。印染之前,要先轉動機器,確定所有都模板均勻吃墨之後,再將漿糊模、漆紙模、印章模調整對齊,最後再將箔紙模調整對齊才可以正式上機印染,整個換版調整的時間需要一個多小時。不過,通常只有製作面仔紙,才會如此費事;如果是製作腹內紙,則較為馬虎。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陳漢璋 的頭像
    陳漢璋

    陳漢璋的部落格

    陳漢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