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紙店


金銀紙製造場所稱為「紙店」,也稱為「紙間仔」。設備極為簡陋,只有幾盞昏黃小電燈,幾塊長木板架設的「枋棚」工作檯,幾張板凳椅條的坐倚外,頂多再加上一部收音機。


做紙


金銀紙製作的統稱,同時也是金銀紙行業的代稱。


原紙


原紙是製造金銀紙的紙料統稱,傳統有毛邊紙、豐原紙、古竹紙、白皮紙與粗紙,除豐原紙為甘蔗渣混合竹子製成外,都是以竹子為原料的。其中毛邊紙以全開千張為一「連」,其餘則以「件」為計算單位,每件約為78公分長、30公分寬、54公分高。毛邊紙產自臺北三峽,用來製作北部地區的面仔紙、大百壽金與頂極天金。古竹紙產於嘉義、白河一帶,是南部地區面仔紙、大百壽金與頂極天金的材料。其他三種,大多做為金銀紙的腹內紙。豐原紙產於豐原,白皮與粗紙則產於竹山、梅山一帶。日治時代尚有來自大阪,俗稱「內地甲」的松木紙。今有成卷原紙,都為機器用紙。


箔仔


金銀紙上的金屬箔紙,稱為「箔仔」。分為成本較高,光澤較淡,薄而易破,可以完全焚化的錫箔;以及較為便宜,較具光澤,不易破損,無法完全燒化的鋁箔。傳統上都是人工打製的,錫箔每張為七寸寬尺三長,鋁箔為一尺見方。據本會顧問,曾經經銷箔紙的 黃金龍 先生說:打製錫箔的技術傳自大陸福州師傅,中心早期在艋舺,後期在臺南。打製鋁箔的技術是由臺南「三光行」自日本引進,後本地也有設廠生產,本會會員廖千秋、葉仁壽,即是當時的打箔紙師傅,如今則都仰賴進口。今日金銀紙上的箔紙,絕大部分不是鋁箔,就是化學「銀漿」,而以機器印製而成的錫箔替代品。


金藥


擦漆在箔紙上的金黃色顏料,叫做「金藥」。傳統的金藥,是以槐花、鹼粉及些許礬粉,加水置於大鼎中,三次翻攪煎熬,二次過濾後,再以礬粉慢慢勾芡為成品,費時約需七、八個鐘頭,使用時再以水稀釋,後改以工業用的木精泡色料製成。當年南北二路的金藥,幾乎完全由 黃金龍 先生研製經銷, 黃 先生因此而博得「金藥龍」的尊稱。這是金銀紙業界唯一以其行業稱呼其名,足見「金藥龍」在金銀紙業上的尊崇。


紅藥


「紅藥」就是金銀紙蓋印用紅色顏料,也是完全由「金藥龍」製造供應。傳統是以蘇木、石灰,加水置於大鼎中,需經三、四次煎熬初濾,時間約與金藥差不多。接著置於磚槽中,先經過整夜的沉殿,再一杓杓地澆淋礬塊過濾,又再經一夜讓紅藥完全沉殿後,最後再以布濾過清水。過程要比金藥繁雜,今都以桃精粉混木精色料的金藥調製而成。


面仔


金銀紙每小只最上面的紙張,因如同人的外表衣裝,紙質通常是較為精緻薄細的白細毛邊紙,後發展有專業的面仔紙生產商,如專製錫箔面仔紙的 黃金龍 先生,以及擁有三、四百種面仔版的「有記」的王氏兄弟。


腹內


金銀紙除了面仔以外的部份,一律統稱為「腹內」,面積通常比面仔紙大,紙質常因成品類別的不同而不同。


金紙與銀紙


箔紙上有沒有擦漆金藥,是金紙與銀紙最大分別處。金紙有擦漆金藥,銀紙則沒有。基本上,金紙用於拜神,銀紙用於祭鬼拜祖靈。


紙錢


所有不屬於金紙與銀紙的宗教性用紙錢,完全歸為此類,種類、式樣與用途非常的多。有的只印有圖案,有的不印圖案的紙錢,有平面的,有立體的。如甲馬、更衣、七娘媽衣、各式小紙,黃古紙、篙錢等。有用於神明的,也有用於陰界的。


大與小


傳統上同類的金銀紙,面額的大小,是以紙張的大小來區分。如「大銀、小銀」。其用意:(一)作為區分祭拜的對象,(二)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者需要,(三)表示對祭拜對象的敬重。同時,為滿足後二項的需要,又以箔紙大小,而有「大箔」與「小箔」之分。爾後,箔紙也被賦與有面額大小的意義,由其在環保意識抬頭的今日,為兼顧環保與信仰,希望能夠「燒得少,給得多」,於是現在幾乎都改為大箔了。


足百


專用於指壽金的份量,實足一百張之意。因為壽金用以敬神,早期為表慎重每一小只,都要仔細算足,腹內九十九張,再加上一張面仔紙,共一百張。於是有些店家,甚至會在壽金側邊蓋上「足百」二字,作為品質保證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陳漢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