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這是89年,我在協助辦理龍鳳宮元宵嘉年華會,為當年主題活動「花燈 布偶 童玩」所寫的傳統童玩。這些童玩是我成長的經驗,也是許多人共同的記憶,必需加以保存下來。當時印了7000冊,現在當時承辦單位「苗栗縣中港文化協會」應該留有一些。原計畫再寫一些如搶國寶、沙包、跳房子的傳統童玩,後因社團在金銀紙、寺廟導覽及社區營造的需求,而將心力轉移。未來有機會,不管用私人力量或公部門資源,我都會將這個心願完成的,為竹南文化留下一些記憶。


 



*竹水槍


  竹水槍是最經濟實惠的玩具之一。整個夏天裡,只要擁有一支竹水槍,就像擁有整個夏天的歡樂天地般,不論是天晴或天雨。尤其是在暑假中,三五成群,管他是射遠射準,還是對陣互射,那怕是全身濕淋淋;索性褪去衣物,你來我往,拼個你死我活,最後再一同溜到草堆去曬太陽,了不起懷著忐忑不安的心回家,準備挨罵受罰而已。


  因為,竹水槍的材料取得太容易了,作法也是非常的簡單。只要將廢棄的竹掃把柄取來,用鋸子鋸下一節竹筒,一端留節,一端不留節;再在所留下的節的中心打個洞,最後再找支直棒子,棒子的一頭纏上與竹筒一樣粗細的布團,如此就是一把竹水槍了。汲一桶井水,在庭院便可玩將起來;或者跑到圳溝旁、池塘邊,你一槍,我一槍地激射出一朵朵燦爛的笑容。


  現代的水槍雖然多樣,就是少了竹水槍那種溫馨鄉土的情懷,還有那曾經有過的天寬地闊的樂趣。


 


*竹笛仔


  竹笛仔是一種可以無師自通的樂器,也是最簡易的童玩,是一種可以讓孩童陶然欣喜的玩具樂器。


  竹笛仔的作法,只要取一細竹筒,一頭留節,一頭不留節好做笛嘴。在離竹節約 二公分 處,用刀或鋸打個約 二公分 見方的共鳴孔,並在共鳴孔上方約 三公分 處鑽一小孔;在共鳴孔的另一面竹筒上,從笛嘴那端開始,由上而下,隨意鑽三、五個孔,做為笛孔;最後在共鳴孔上緊貼一薄紙,便完成了一支竹笛仔了。只要用嘴巴含著笛嘴,隨意哼唱歌曲,手指隨便按放,就可以吹奏你所哼唱的歌曲,每一個孩子也都成了最可愛的「吹笛手」了。而更簡單的作法,便是二頭都不留節的竹管,一端用橡皮圈圈綑一張薄紙或塑膠袋,而在竹管的一邊打三、五個孔當做笛孔,另一邊靠近笛尾處鑽個孔,再貼上薄紙,也是一支竹笛仔了。


  試想:一群活潑天真的孩子,成天信口無腔的吹奏聲,忽兒在東,忽兒向西,是多麼的悠然自在啊!


 


 


*煎番薯餅








煎番薯餅


  談到番薯,大家都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最具有泥土味的爌窯。你撿柴、我拿土、他建窯,大家一同揮汗燒紅土窯,一同等待番薯香熟的爌窯,至今仍是非常令人喜愛,極富野趣的鄉土活動。


  只是,以當年的經濟環境,爌窯可是相當奢侈的;加上常因番薯不多,天雨土濕,時間不足等等因素影響,爌窯可也是難得的大事。倒是可玩可吃,限制也不多,又不太浪費的「煎番薯餅」一事,自然就成為爌窯的替代品了。


   庭院中、牆角邊、或雨天的簷廊,只要能遮風避雨的地方;找 三兩 塊磚塊或石塊,做成ㄇ字型,架上一片洗乾淨的瓦片,煎番薯餅的工事便算完成了。接著生火,切地瓜片,然後一片片將地瓜片放在瓦片上煎烤。這時總會很自然的有些人負責煎烤,有些人切地瓜片,有些人做遊戲。等到番薯餅陸陸續續煎熟了,大夥兒也陸陸續續拿著香爐裡的香腳或磨尖的枝仔冰箸當插子,插起剛煎熟燒燙的地瓜片,一邊吹,一邊怕燙地細口咬食。如此,兩三條的地瓜,便可以讓一群小孩,溫馨愉快地度過一個冬日或雨天的下午。


  時代的進步,瓦片少了,馬鈴薯薯條漸漸地成為現在孩子的習慣口味,番薯餅的香味也漸漸消失在我們的記憶中。何不找個時間,讓我們的孩子嚐嚐這塊土地原始而香甜的口味,也讓我們再享受一次童年的溫馨。


 


*釘矸轆


  「矸轆」一般音譯作「甘樂」也就是陀螺。打陀螺是許多人共同的童年記憶,繩子一纏,使勁一扔,再用力抽回繩子,陀螺便會疾速在地上旋轉,轉出一串串歡樂。


 「釘矸轆」則與一般的打陀螺是不同的。它是非常刺激而且具有「搏擊性」的打陀螺競賽,對陣的陀螺,不只遍體是傷,甚至會整顆破裂。因此,「釘矸轆」的整個過程中,有如拳擊賽般充滿興奮、吶喊與英雄氣慨的熱情,總是緊緊扣人心弦。


  「釘矸轆」的進行,比賽的二人決定次序後,後釘的乙方先打旋陀螺,先釘的甲方使勁用自己的陀螺,向正在旋轉的乙方陀螺頂上釘打下去。其比賽規則為:


(一)如果乙方陀螺因此而倒下,甲方陀螺還再旋轉,甲方必需趁自己陀螺未倒地之前抓起來,便可再釘打橫躺地上的乙方陀螺。直到甲方失誤沒釘打到乙方陀螺,或是在釘打到乙方陀螺後,自己的陀螺也倒地,或未在自己的陀螺倒地之前抓起來,就改由乙方攻擊。


(二)如果乙方陀螺並未因此倒地,亦改由乙方攻擊。如此周而復始,直到一方破裂或投降為止。


  所以,釘矸轆所使用的陀螺,絕對不採用市面所販售,體形矮胖,頂上平而略凸,一般性打玩、練習或表演用的「文陀螺」都是選用常見而木質較硬的木材,如水柳、樟樹、瓊仔等樹種的枝幹,慢慢自己削製成:體形較瘦長,陀螺頂上凸而略尖,比賽時較不易被直接釘打到的「武陀螺」因此,一個「釘矸轆」高手,不單具有高人一等打陀螺技巧,更要擁有一雙靈巧的手,必然地成為莊頭的明星人物。


  此外,釘矸轆比賽時,纏線是特別講究的。無論左右撇子,線繩一律由外往內纏,才能用陀螺釘,由上往下,紮實釘打對方的陀螺。至於,文陀螺的打玩,完全依個人的習慣,只要能拉轉陀螺,轉出一串串歡樂聲即可。


  還記得當年釘矸轆的豪情英姿嗎?還想重溫當年釘矸轆忘我的喜樂嗎?再來一場扣人心弦的釘矸轆吧!


 


*踏蹺


  踏蹺就是踩高蹺,這是民間常見的一種技藝,特別是迎神廟會時。不過,今天我們要介紹說明的,並不是表演時腳上綁蹺的踩高蹺,而是為滿足孩子羨慕大人世界,想要學習大人的想望時所用的高蹺。當年不知道是哪個充滿智慧的長者,發明如此簡單又具有訓練孩子協調性與平衡感的玩具,不禁要對他投以由衷的敬意。


  找二個高度一樣的鐵罐,在罐底任一直徑的二端點各釘打一個洞孔;並在接近二個洞孔的側身圓筒上,再各釘打一個洞孔,接著各在其間做一個小鐵環。最後,依孩子的身高,選用適當長度的繩子綁在小鐵環上,一個銅罐仔高蹺便如此做成了。當然,也可以只在罐底任一直徑的二端點各釘打一個洞孔,或接近罐底的二圓筒的對邊各釘打一個洞孔,再穿上適當長度的繩子,繩子二頭再各打個結,也是一個銅罐仔高蹺了。孩子一腳踩踏在一個鐵罐上,一手抓住一根繩子,走路時緊拉繩子讓鐵罐貼緊腳底,便能一路「ㄎㄧㄣ、ㄎㄨㄤ」地如同踩蹺般走來。學來不費事,走來卻是既容易又神氣,您說怎能不佩服當初的發明者呢?如果,再碰到一個天真頑皮小孩,故意踩著不同高度的銅罐仔高蹺,那種音韻不諧調,長短腳的怪模樣,更是令人為之捧腹噴飯呢!


  此外,還有一種玩來較困難,可以給年紀稍大的孩子或大人踩玩的高蹺。用二根手可把握,大約五、六尺長而又結實的木棍或竹棍,各自在地約四、 五十公分 位置,釘上一片厚約 二公分 ,長寬約一般成人腳掌大,而垂直木棍的木片,做為腳踏板。又在各腳踏板的下方斜釘一根短木棍連接長木棍,以承受人的重量,方便踩踏的高蹺。踩玩此類高蹺,除了平衡協調要好外,其訣竅在是二手臂要緊貼身體,不可使腋窩張開,如此多練習幾次,便能駕輕就熟,如同平時走路一般。


  當年假日的午後,或是黃昏時分,不是在曠場上有踩蹺競走比賽;就是大小孩前面走,小小孩後面跟,成群結隊,東走西晃,悠遊自樂。不然,就是一幅幅父親或祖父母,伴著踩玩銅罐仔高蹺的孩子的溫馨畫面。儘管時代改變,我們仍然期待悠然自得的情趣,以及溫馨畫面時時出現。


 


*掄桶仔箍


  在漢城奧運中,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孩,在數以千計攝影機的鏡頭前,拿著一根鐵棒滾著鐵圈,向全世界宣告奧運開幕了。這個滾鐵圈項目,就是掄屎桶仔箍。事實上,這是鄉下孩子廢物利用,又極具巧思創意的遊戲,只是在時代的洪流裡褪色了。


  屎桶幾乎是農業社會家家必備的用具,一來用作夜壺,二來更是施肥灌溉的器具。屎桶是用一片片略呈弧形的長木片拼接而成,再用鐵圈上下箍緊,既結實又不漏水的木桶子,這個鐵圈就是屎桶仔箍。當屎桶仔壞掉,不知那個聰明的人,就巧思發明了這個遊戲技術,然後一代代地傳延下來。早年臺灣社會清貧,自然屎桶仔箍也就成為孩子們的玩具了。


  滾鐵圈的道具很簡單,除了鐵圈外,就是一根長約六、 七十公分 的較粗的鐵線。在鐵線的一頭作個握把或纏塊布團,方便持握;在另一頭作個長約三至 五公分 凹槽。一手持鐵棒,將鐵圈套入凹槽裡,便可用鐵棒向前推動鐵圈前進了。剛開始玩來並不順手,只要將凹槽架放在鐵圈約四點鐘方位,多揣摩練習幾次,便能非常迅速學會了。純熟之後,便能隨心所欲地忽左忽右,時快時慢,轉彎直行,上下自如了。








掄屎桶箍


  試想一群天真無邪的孩子們,神氣地滾著鐵圈,讓「鈴鈴」的響聲,一路從門前、稻埕、廟前滾過木板橋,滾向郊野,又一路滾回來。在擾攘的今日,能夠如此的自在無憂,是多麼令人羨慕神往啊!

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陳漢璋 的頭像
    陳漢璋

    陳漢璋的部落格

    陳漢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